《东京我知道》收官篇 我在前方“看”奥运

副标题:

来源:央视网  |  2021-08-08 22:56:59
央视网 | 2021-08-08 22:56:59
原标题:
正在加载

在2021年7月的某天,在经过近两年的准备,在辗转转机多次起落后,我们终于抵达东京奥运会前方,抵达日本机场后不久便在机场内看到了印有“TOKYO 2020”的大幅海报和各式横幅。长时间跨度的心理预期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交汇令我涌出了一种不易形容的微妙感受,而主办方对 “TOKYO 2020”的延用似乎也在告诉全世界:这是一届“不一样”的奥运会。

在体育的复苏进程里,在诸多体育赛事的逐步重启中,2020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无疑成为了近期内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体育赛事。对于本次东京奥运会的前方报道工作,总台的报道规模是空前的,360人奥运报道团队,316人奥运赛事信号制作和技术支撑团队,120人残奥会相关工作人员,共近800人的大团队分不同批次在7月的某天从国内出发了。作为前方报道团队中的一员,截止至本届奥运会闭幕,已在东京度过了20多个“工作日”,根据赛事报道的经验和惯例,相信在本届奥运会闭幕前后的48小时内,关于奥运会的各类“盘点”、“总结”会以各种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出现在大家面前,而我们在前方工作的日子里,将一些印象深刻的“所见所感”以关键词、片段式的表达做出回顾,也盼能成为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报道的自己在前方工作有“首次最佳”总结。

奥运开赛首日,中国军团高光时刻荣耀开启,杨倩射落首金。因为还有比赛项目需要备战准备,杨倩并未在当天来到总台前方演播室。几天后她又搭档杨皓然,为中国军团再添一金,来到演播室的时候,短暂接触后就能感受到杨倩是个爱笑的女孩,如果看比赛的时候你不能将那个戴着卡通发卡,有着水晶美甲、向镜头甜美比心的杨倩与那个沉着、冷静的“冷面枪手”联系到一起的话,那看过采访的你应该就会相信赛场下的这个杨倩就是那个“可爱青春倩”本倩了。

另一对中国射击组合,夺得混合团体十米气手枪项目金牌的庞伟/姜冉馨来到前方演播室的时候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演播室见到姜冉馨时,她展现出的是与比赛中基本一致的安静感状态。虽然略显腼腆,但是,抱着吉祥物不撒手且不时拨动的手指瞬间将赛场上沉着、从容的气质转变为羞涩与可爱。

他们不仅同样拥有着射击运动员的“专属”气质,同时还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00后”运动员。同样来到演播室做客还有另一名的“00后流量级”运动员杨舒予,在本次东京奥运会中夺得了女子3V3比赛的铜牌。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杨舒予并没有表达太多,感觉人有些“闷”,她也说到平时自己的姐姐杨力维会说的多些,自己主要负责听。采访结束后杨舒予说自己平时其实和采访完全是两个状态,只是在镜头前可能会拘束一些。其实关注杨舒予的网友们或许因为又美又飒的外形被圈粉,但本次奥运会上,杨舒予的确是用实力表达又来一波实力圈粉。

还有在女子10米跳台夺冠,中国代表团年龄最小、年仅14岁的跳水小将全红婵,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的陈芋汐和张家齐的“奇袭”组合;女子400米自由泳铜牌,与队友一起夺得女子4x2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并创造世界纪录的李冰洁;中国射击队年龄最小,首次参加奥运会并获得银牌的16岁小将盛李豪等等这些表现不俗的中国小将,

这些 “00后”运动员们之所以能够在东京奥运“火出圈”,我想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有着强势表现。与青涩稚嫩的外表有极大“反差萌”的是他们在赛场上有十分硬核的优异表现,展示出较为成熟的运动技巧和比赛心态。或许所获得奖牌颜色不一样,但努力的成色却同样真挚,有着同样为国争光的使命担当。

其实本次东京奥运会中国军团的“00后”运动员人数可观,共有58人,这些“00后”运动员在赛场上或崭露头角或争金夺银,正在成长为中国体育的栋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股不服输、不放弃的拼劲儿,也看到了青年运动员敢闯敢干、坚持拼搏的精神闪闪发光。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如果奥林匹克和体育的发展传承是一场接力赛,那么在本届奥运会上,当你注视,关注到“00后”运动员群体的时候,可以欣喜发现,接力正在持续发生着,若注视久一些,更会看到这正是一代代中国运动员们传承、成长的缩影,“00后”们在奥运赛场上的闪耀表现会记入奥运史册,但更值得期待的是他们将这份昂扬朝气与炽热的青春梦想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荣耀接力者!成为体育精神的接力传承者!

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举重可谓战绩辉煌。在出战的8个项目中,中国选手获得了7金1银的好成绩。7枚金牌也刷新了中国举重队单届奥运会金牌数纪录。其中女子49公斤级冠军,同时也是夺得中国举重项目首金的运动员侯志慧是第一位来到前方演播室的运动员。在抵达总台前方演播室前夕,我们早早来到总台位于IBC(国际广播中心)报道中心门外迎接,也是在那时我们了解到了运动员进入IBC会有专属通道,也在诸多防疫官的护送下通过专属通道进入采访区域,而且需全程佩戴口罩,并与媒体人员保持2米以上的安全距离。采访当天当侯志慧从特别入口走出来的时候,昂首阔步,身姿挺拔。我们也在前方第一次近距离的感受到了中国运动员的自信风貌,抵达演播室后,侯志慧胸前的金牌立刻吸引了主持人的目光,“金牌看上去比电视上看要大很多啊”,侯志慧回答道:“是啊,我也觉得比想象中大很多”,聊家常般的寒暄很快拉近了冠军与我们的距离。除了侯志慧,还有多位中国举重队的队员们也先后来到演播室作客,每当举重运动员来到报道中心,即使戴着口罩,我们也能远远的一眼认出这是一名举重运动员,由于长期刻苦训练,他们的挺拔矫健的身姿极具辨识度,而赛场上他们一幕幕的霸气表现,更是极具震撼力。世界纪录、奥运纪录就这样在东京赛场上一次次的被他们刷新,改写着。

在田径赛场上,还有另一位“中国力量”的诠释者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她就是在本届奥运会夺得女子铅球冠军的巩立姣,这是巩立姣参加的第四届奥运会,32岁的她终于圆梦东京,投出个人最好成绩站上冠军领奖台,实现大满贯。

竞技赛场或许只看结果,不问过往,但此次的奥运圆梦之旅就是对巩立姣过往征战往事的最好致敬,如果将她的故事拍成电影,那巩立姣的生涯之路几乎具备了一个优秀剧本所需的一切跌宕起伏,甚至是无需改编的励志写实。

出征东京前,巩立姣在《出征》节目中回忆奥运经历,谈到2016里约奥运时哽咽流泪,回忆在里约的每一投都是煎熬,“那种痛在内心最深处。”最终发挥欠佳的巩立姣拿到了第四名的成绩。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巩立姣原本排名第5。多年之后,由于当时的亚军、季军药检复检不合格,巩立姣的排名升至第3位。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多年之后,巩立姣收到了那枚迟到的铜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又是极其类似的经历。巩立姣决赛后排名第4,但奥运会结束后不久,由于金牌得主的兴奋剂检测呈阳性,巩立姣递补成为季军。有意思的是,几年之后的尿样复检,伦敦奥运会女子铅球亚军被确认兴奋剂违规,巩立姣又由季军上升为亚军。

就这样,巩立姣有关五环的故事,第四名、第三名、第二名,带着一次次的不甘,经历奥运延期的失落,最终这名“遍体鳞伤”的老将怀揣着最初的那份依然“炽热的梦想”再次出发,一切过往都将成为前行蓄力, 东京奥运会,夺冠!赛后,她满含热泪地说:“这是我训练的第21年,所以说人一定要有梦想,万一哪天实现了呢?而我实现了!” 而网友们对于运动员们的坚持或许不能感同身受,但简洁有力的声音相信他们一定能收到,中国力量,YYDS!


闭幕式的前一天,参加本次奥运会男子百米和4x100米接力的运动员苏炳添来到前方演播室,虽然没有获得奖牌,但却成为了前方演播室人气极高的运动员,的确,奥运赛场上的中国运动员每一次突破都会令人振奋不已,男子百米半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首次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半决赛的中国人。而中国运动员首次参加奥运会百米比赛的故事则要回溯到1932年,我国短跑运动员刘长春远渡重洋,站在了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的赛场上,成为正式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人,也成为了奥运会百米比赛中国第一人。

如今苏炳添能够站在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赛场上,这场跨越了89年的奔跑见证了中国短跑的全新高度,更见证了中国奥运之路的荣光。

在男子百米的决赛那天,我们特意去到了现场观赛,希望能在第一时间见证中国田径的这份荣耀,坦率讲,现场观赛并没有电视转播看的清楚与过瘾,但现场观赛的仪式感和沉浸感也是看转播所不能比拟的。百米飞人大战通常的是田径比赛的“压轴大戏”, 因为本届奥运会田径比赛的无观众政策使现场略显冷清,但中国选手的出场却能瞬间点燃我们心中热情,特别是中国运动员鲜红色的比赛服装尤为突出和耀眼,参加决赛的运动员身材高大者居多,苏炳添的身材在高手如林的众“百米飞人”中并不占优势,在介绍完选手信息后,枪响,起跑,加速,冲刺,撞线,一切在10秒内完成,第6名!那一刻,苏炳添荣耀已经大于遗憾,作为“观众”的我自豪感陡升,同时,作为媒体人相较于普通观众也更能知悉、体会这一跑对于中国田径乃至亚洲田径所具有的重大意义。2015年,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百米比赛中,苏炳添以9秒99的成绩成为真正意义上第一位进入9秒关口的亚洲本土选手,3年后,2018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马德里站百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1的成绩夺冠,这一不到0.1秒的差距,苏炳添用了三年,这两次跑进10秒,媒体报道皆视为中国短跑的重大突破。又3年后,在东京奥运百米赛场上,一天之内两次跑进10秒,且一次打破亚洲纪录,对于32岁的老将苏炳添而言,不可谓不“奇迹”!

短跑是一项探寻自我身体极限的过程,每一次的冲过终点选手自己也并能不知道自己是多了几毫秒,还是少了几毫秒,但是顶尖运动员的第六感往往又很神奇,苏炳添在采访中对自己半决赛9秒83那一枪说道:“我知道我可以,我有感觉,那种好的感觉又回来了。”

在苏炳添做客演播室的采访中苏炳添也说道,自己的成绩是可以排进人类百米短跑历史成绩前20位的运动员,并用“恐怖”来形容自己的惊人成绩,对于未来期望,苏炳添说并没有做过多设想,或许这种表达会更令人有所期待,毕竟在30+的年纪打破自己20+巅峰期的成绩并再一次创造新的巅峰,这一切在真实发生前想必包括苏炳添自己都不会想到,而现今,苏炳添在对自己身体极限能力突破的无限探索过程已经成为了我们对于“中国百米飞人”的最好期待。

在水上项目中,中国运动员同样用速度诠释实力,本届东京奥运会一战,中国游泳队产生了两张新的王牌,中国游泳男队的唯一金牌获得者汪顺和状态火热斩获两金两银的张雨霏。

在演播室接受采访的时候,汪顺也谈到了自己一路走来的坚持与艰辛,甚至曾经一度想过放弃,但经历这次东京的蜕变后,汪顺的答案很坚定,2024见!愈发老练的汪顺和正值职业生涯黄金期的张雨霏,相信他们的未来也将会继续与中国游泳队一起乘风破浪,筑梦未来。

来到前方演播室的冠军运动员很多,同时也有一些没有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前来做客,在这些运动员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她来的那天我清晰的记得,她一个人背着双肩包,头上有些汗,神色徘徊于落寞与淡然之间。之前与吴静钰从未谋面过,但在那天的某一刻,我认为能够共情到她的情绪状态。

在正式采访前,简单聊了下关于这次奥运的参赛感受,或许是成绩不尽人意,吴静钰并没有说太多,大概所表达内容是“竞技体育就是这样,赛场就是这样,没有办法”,能感觉到有些许失落,同时又夹杂着许多内心感慨的情绪状态。

能站在奥运赛场上的运动员都是不同项目、各自领域的佼佼者,而吴静钰作为妈妈级选手更是付出了比普通运动员更多更多的努力。当决定恢复训练,重返赛场的那一刻起,吴静钰的身上就已经泛起了淡淡的光,从慢跑开始,一步一步,从最基础动作开始,一腿一腿,可以想象这条路注定坎坷无比,但能够站在奥运舞台的结果或许就已经成为了对艰辛过往的一次慰藉。

站在东京奥运赛场的最后一战,面对着向吴静钰展开暴风骤雨般进攻的人,是17岁的西班牙对手,两人身高相似,可年龄相差一倍。或许正像吴静钰自己表达的那样,自己没有做到最好,只是输给了时光,输给了自己。

作为奥运史上首次参加四届奥运的跆拳道选手,赛后吴静钰说或许自己要离开赛场了,但几年的备战与坚持直到站在奥运赛场上完成对曾经“完美自己”的超越,不正是对自己付出的致敬与回应吗?至于我看到的吴静钰在赛场外的那份放松与释然,我想这不正是这位妈妈级运动员的“完美蜕变”吗?

对于自己从事的项目,在采访中吴静钰也表达了自己关于坚持与信念的诠释“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是令自己骄傲的事情”,的确,那一刻成败又如何?那一时就是高光的自己!

有温度的故事总是令人动容,同样是四次参加奥运会的另一位“妈妈级选手”刘虹也在东京赛场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在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刘虹收获了一枚铜牌,虽然未能卫冕,但这枚奖牌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已经不需要用它的成色来定义了。在札幌大通公园的20公里环形赛道上,见证了刘虹走过的每一步、洒下的每一滴汗水。五年时间,从里约“走到”东京,相同的“奥运赛道”“不同”的刘虹。或许正像她曾表达的那样:“复出不是回到以前,而是超越以前。”作为一名34岁的“妈妈级”选手,再次站在奥运赛场, “超越”已经完成!

体育赛场上需要传承接力,而在场外奥运报道的赛道上也是媒体人一场无关终点,没有撞线的接力传承。

对于奥运报道,总台团队从最初的小组作战,逐步拓展为今日的集团出击。总台人也也从奥运新兵一步一步成长为资深专家,在总台前方工作大本营IBC(国际广播中心)里,我们也对总台的报道团队进行了采访。

这里不仅有多年陪伴大家的熟悉面孔和声音,也有着首次参加奥运报道的多位青春洋溢的奥运新秀,其中,首次参加奥运会报道的评论员席睿在进行田径项目的解说工作中,我们进行了一整天跟拍,也希望将这屏幕背后声音的另一面以更全面的方式令更多的人有所了解,诚然,我们虽同为奥运报道团队中的一员,但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却是千差万别,在跟拍席睿的一天中,让更多耕于编辑与采访工作的我们也对解说工作有了更多的认识,田径比赛时间跨度长,竞赛项目数量多,参赛运动员以百计。想要平稳顺利的完成解说工作不仅需要平日的点滴积累,前期的准备工作更是尤为重要,在赛前一天的晚上,席睿便进入到了准工作状态,次日清晨早早便踏上了一天解说之路征程,解说工作贯穿整天,深夜返回驻地也是重新返回“原点”,又一天的解说工作随时等待开启。

这是进行解说工作评论员的一天,某种程度上也是报道团中所有媒体人的一天,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对于奥运报道目标相同,也基于此,不同形式的报道内容才能做出更全面呈现。

在前方IBC,总台有着三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演播室,同时还在东京湾搭建了一个外景演播室,从奥运演播室设计负责人牛猛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他亲身经历了自己动手搭建演播室的过程,从最初的仅有50平米的演播室发展到在本届东京奥运会我们最大的一个演播室就达到了177平米,由小到大,精益求精,而这每一步都也是为了使关注奥运的观众有更完美的收视体验。

在硬件保障方面,总台也拥有着IBC中最大规模的制播系统,而对东京奥运会报道在技术上的运用也是在工作模式上的全新探索。在传统的采编播场景基础上,“云采编”“云制作”让记者的工作场域无限延伸,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能够。使奔波于各场馆的前方记者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编辑报道内容并在第一时间回传将最新鲜前沿的资讯呈现给关注奥运的所有人。

此外,这次奥运报道也是总台首次通过4K超高清频道直播奥运赛事,进行8K超高清节目的拍摄和制作,通过一系列全新技术手段和尝试,实现制播超清化、移动化和智能化,给无法来现场感受奥运氛围的体育迷们提供了更好的观赛体验。

在节目制作方面同样有全新的探索,我们在前方的新媒体节目《东京日记》在本届奥运会期间陪大家走过了整个奥运历程,来到演播室做客的嘉宾也涵盖了运动员、专项记者,评论员等。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关于奥运的诸多真切感受,同时也运用了多项前沿技术实现了前后方虚拟与实景演播室的同屏播出,同时连线全球嘉宾共同完成节目播出。

从1980年普莱西德湖冬奥会到2020东京奥运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已经陪伴大家走过41年。关于报道奥运的我们与关注奥运的你,如果要有一个终极关键词作为文章的收尾,思绪辗转,我想“陪伴”应是最好的诠释。你觉得呢?

挥别2020东京奥运会,2022北京冬奥会已经在向我们招手,恍惚间或还以为有两年的时间跨度其实却只有6个月。从夏奥到冬奥,首个双奥之城北京会以怎样的面貌向世界呈现?期待或许是最好的希望与答案,六个月后奥运大家庭将再次齐聚,此处我们也应该可以有个约定,冬夏有相逢,来日皆可期!

      关注运动员们在赛场内外及奥运前方报道团更多的故事,尽在《体坛英豪》《东京日记》《C位看奥运》

编辑:高原 责任编辑:王晓遐
点击收起全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奥运精彩视频
奥运画报 换一换
正在阅读:《东京我知道》收官篇 我在前方“看”奥运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手机看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A- A+
评论